彈珠機是一種具娛樂與博彩成份的機器,在日本很常見,在台灣稱之為柏青哥(取日語“Pa-chin-ko”音譯)或小鋼珠。彈珠機本為純機械式操作,但現代的彈珠機加入投幣式自動賭博機(slot machine)元素。彈珠機店遍布日本全國各地,受到不少人歡迎;但因為有博彩成份,彈珠機難以避免地與組織犯罪扯上關係。
—— 維基百科:彈珠機
傳統意義上的賭博在日本仍屬非法,但合法的變相賭博形式卻一直存在,“彈珠"遊戲,就是日本特有的一種賭博形式。目前,彈珠業已經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娛樂產業,且出現了愈演愈烈的趨勢,成為全民的娛樂項目。隨著境外資本的流入,這種遊戲對日本社會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有日本社會批評家甚至指出,彈珠業是目前日本社會所有弊病的集中體現。但不論如何,彈珠業在日本是一種持久的、流行的娛樂產業。
基本概況
目前,在日本賭博仍屬非法,但合法的變相賭博形式卻大行其道。這當中,最盛行的莫過於彈珠業了。所謂“彈珠"遊戲,又可解釋為“垂直彈球遊戲"(vertical pinball),即將直徑11毫米、重5.5克的小鋼球向鑲嵌有 250個形狀各異的管道擊打,若打入其中,則有可獲獎;每一次隨著擊中成績的變化,機器會彈跳出更多的鋼球,以延續遊戲。玩客可相互競賽,也可同莊家競賽,以求從機器中彈出更多數量的珠子。從遊樂機類型來講,彈珠機屬於老虎機的一種。據最新統計,日本全國共有近500萬部彈珠機,約1.7萬所彈珠館。相比之下,美國只有60萬部角子機,而美國人口是日本人口的兩倍。目前日本每日平均有近3,000萬的彈珠玩客。就日本總人口而言,每年最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至少光顧一次彈珠館。其從業人員在35萬人以上,總年薪10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美國博彩從業人員的薪水總額。目前,彈珠業已經發展成為年收益15,000億日元 [約1200億人民幣]的日本最大的娛樂產業。早期,對於大部分日本人來說,玩彈珠不是為了贏錢,而是為了愉悅、消磨時光;所以,打彈珠在日本遠不止是一種“玩小珠的遊戲"。
由來與興盛
儘管西方媒體對彈珠的奧秘已有所報導,但總的來講,對其還是知之甚少。
與麻將遊戲等比起來,在日本,彈珠業是相對年輕的行業。據考證,“彈珠"竟起源於美國人發明的科林斯式遊戲 (Corinthian Game)。日本的第一個彈珠館出現在1930年,在1937至1945年間曾被日本政府禁止,二次大戰後再次流行起來。
當時,獲勝者可得到各種獎品,如水果、蔬菜、肥皂、香煙等。這些獎品,固然是使彈珠業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獲獎者需將所贏彈珠先兌換成禮品,再到禮品店兌換成現金。如前所述,因在日本賭博是非法的,故不可直接領取現金,這種“妥協"形式,在實際中非常行得通,包括得到彈珠執法者、警察局等的認可。
令人吃驚的是,為贏錢而打彈珠的日本人,並不在多數。開門前,他們在門口站上十幾分鐘,和周圍人交換一下信息,進去後選一台好機器,輸贏並無關重要。所有的玩客都分享一個特點,即都獨自作戰,這裡並無“集體彈珠"一說。
賭場 (casino) 主要是滿足遊客的需求,而彈珠 (Pachinko) 則主要服務於本地人。如果說賭場式的博弈是一種“目的地娛樂"(leisure of destination),那麼彈珠則是“鄰里娛樂"(leisure of neighborhood)。彈珠館是商人休閒、主婦消遣、單身者放縱的地方。
日本居住條件緊張,難以找到精神上休閒的“私人空間",而在彈珠館裡,面對機屏,可旁若無人,可忘卻日常煩惱,回歸到自我情懷。據說,彈珠館在日本是人們“精神健康的便利店"(convenient store of spiritual health)。
彈珠館的設計和環境也在不斷改進。上世紀50年代以後,正村承一發明了一種特殊模型的彈珠機,至今還在使用。其形狀酷似鬱金香球莖,連接盤板,得分後,小孔打開,象一朵花,使得另一個球更易進入。進入70年代,出現了“照れパチ"即帶電視屏幕的機器,使得玩客在消磨時光和金錢的時候也可觀賞其喜愛的電視節目。與此同時,“ジャンキュ",一種麻將和彈珠的巧妙結合,將彈球射入特殊彈口後,便可收到麻將的籌碼。80年代後,電視屏幕不見了,隨之而起的是些其它花招。
時至今日,使彈珠業發展成為巨型企業。其中特別是“デジパチ"數字彈珠,機器上帶有一套三個或更多的盤面,上面嵌有各種數字及符號的鍵盤,三個同樣的數字並列排開,及一個巨大、基本上不會錯過的開口,可以同時彈出幾千個彈珠。另一種是“いっぱつ台"(獨孔機),使彈珠難以進入開口。其竅門在於當一個球打入洞口後,四、五千個彈珠便會彈跳出來,足夠再玩相當一段時間。
之後,“いっぱつ台"又演變成了略有不同的“権利物", 即“權利機"。用一種特殊的球,或一種球的組合,打入某些洞口後,給玩客以一種特殊的“權利"使其能贏取相當豐厚的獎勵。接著,便有“パチセロ", 即彈珠老虎機,老虎機的不同之處,在於每旋轉一次玩客可按鍵停止,而熟練的玩家可記住鍵盤數字模式,輕易取勝。同時,在下幾次旋轉中,更可贏取綜合獎項。
這些新機器的共同特色,是其強烈的賭博傾向。機器改革以前,一個熟練的玩客,要幾個小時才能打出幾千個球,而現在隨便一個人,走進彈珠館,若運氣好,不需十幾分鐘,便可拿到五、六千個彈珠。彈珠館喜歡這種新機器,因為其額度大,雖一次支付幾千個彈珠,但在沒人贏取的時候,卻可獲得每小時兩萬日元的利潤,這對於100日元比25個彈珠是個不小的數字。而這最為黑社會所看中。有的彈珠館老闆透露,他們還要付給“老大"保護費等。
舊式的彈珠館給人的印象是:低矮、昏暗的不雅之處,多是藍領及病態賭徒光顧的地方。而80年代後,此種形象開始轉變。現在的彈珠館都以大玻璃鑲嵌,並有藍紅霓虹燈、刻意的淺銀裝飾品及大片的反光鏡,並列有熱帶魚缸,特別是在主要火車站前,以吸引過路遊客。從外面看去,像是上檔次的酒店,有的門口還放有冰箱,以供家庭主婦購物途中擺放之用。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彈珠館越建越大,甚至出現了巨型彈珠館,不但出現在城鎮,而且在郊區。一些大公司甚至經營幾家館所及連鎖店。有的公司還發放了債券。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婦女被彈珠館忽略了。現在,彈珠業早已把目光轉向了婦女玩客。一般彈珠館內都設有婦女專區、禁煙區等,嚴禁男客進入,獎品中包括婦女喜愛的用品,還有婦女使用的專用卡,並定期舉行婦女競賽,給予重獎。
獎品的種類也日趨多樣、豐富,包括高檔手錶、首飾、北海道大蝦、神戶牛肉等等,並且在彈珠館的周圍設有許多連鎖店,兌換物品。鑒於一般的顧客一次不能贏取足夠的彈珠數目,有的館主還設計了磁卡,以便客人積攢彈球的分數,直至獲取獎品。
隨著彈珠館面貌的不斷改觀,氣氛更加友好,使得彈珠業穩步增長,逐漸吸引了更多的賓客。他們中不乏職員、工人、學生、年輕夫婦、專業人士、主婦、外國人等。其中亦有朝鮮人、台灣人、中國大陸人、香港人等,他們來此消閒為的是克服社會障礙及隔閡,躲避在其它方面受到的歧視,等等。凡打彈珠者,在日本都被稱為“彈珠仔"(Pachinkers)。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降低其負面的影響。而相當一部分彈珠館是由韓國人經營的,約15%的由台灣人經營。
如前所述,儘管日本法律禁止商業賭博,但日本政府對於彈珠館卻網開一面,將其歸類為“娛樂形式"。然而,鑒於其潛在的對於人們“賭博意識"的啟迪,對此也不無明文防範,即下述具有“強烈賭博意向"的彈珠機均在禁止之列:
總之,根本區別在於:賭場式的博弈結果由機遇決定,而彈珠結果則要靠技能獲得。
這就是日本法律的界定:一種遊戲,若不能給玩耍者以施展技能的空間來影響其結果,便可認定其屬於啟迪人們“賭博意識"之列。據此,日本執法者認為彈珠並非屬賭博,而是一種娛樂。加之,其所贏物品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就此趨勢而言,不難預測外國企業將以其巨大的實力投資日本的彈珠業。儘管市場規模的“蛋糕"會被切小,然而這些“外來者"仍會以其全球商業視野形成其有效的戰略部署,合理地分享競爭者的市場。境外資本的流入,將極大地改變日本的彈珠業,令其進入一個新時代。
爭議與前景
近來,媒體越來越多地關注到彈珠業正負面兼有的形象,特別是其負面影響。有的日本社會批評家甚至指出,彈珠業是目前日本社會所有弊病的集中體現。
就彈珠機而言,現在日趨明顯的是其賭博色彩。正如《彈珠業》(The Pachinko Industry)的作者溝上幸信所指出,過去打彈珠是一種手工技巧,而且只用幾百元,現在則改成了自動機,不需手腦配合,儘管會贏得不少,但也會輸得慘烈,故更具賭博吸引力。
有人稱現在的打彈珠為“投機形式的娛樂"(a speculative formof amusement)。如果說過去大多數人玩彈珠不是為了贏錢的話,那麼現在則不同了,至少95%以上的人是為此目的而來的。
彈珠評論員茂呂節哲朗認為,人們花費在每部彈珠機上的平均時間是拉斯韋加斯人們花費在每部老虎機上平均時間的三倍。《読賣新聞》的編輯指出,彈珠的吸引力巨大,令到許多人破產,有人還會借錢、偷錢去玩。當然,娛樂活動要自己負責,但許多人太痴迷於此,以至忘記其根本原則。據載,有的玩主竟欠下1,000萬日元的債務。而彈珠館周圍的貸款公司卻生意火爆。
其它觀察家認為,病態彈珠玩客,會在經濟上摧毀本人及家庭,正如酒精等等中毒一樣,特別是在婦女當中。
由於婦女占了彈珠玩客的40%,於是對於日本家庭的危害性就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在日本,仍然是大部分婦女執掌家政,有更多現金,即便是租金及日常開銷的專用款也可能被動用。同時,她們有的是空閒時間,在彈珠館找到更多的樂趣和精神陪伴。
同時,婦女打彈珠與家庭悲劇也發生了聯繫。在東京的安達涌,在一家彈珠館50米以外的停車場,一婦女玩客將兩個一、二歲的小孩留在車中,而自己到館內打珠,忘記時間,致使兩孩子窒息而死。事情被曝光後,社會一片嘩然。
不出一個月,另一四歲男孩從一個彈珠館溜出,而父母在裡面打珠卻全然不知,結果溺水而死。據警察局統計,在爾後的5年裡,又有30個孩子死於與彈珠有關的事件中。之後,又有多起類似事情發生,使得彈珠業的負面形象進凸顯,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訪問到當事家長,她說:“想到我的孩子時,深感痛不欲生,但當時就是停止不下來"。另一婦女告訴記者說,他丈夫死於癌症後,她用保險公司賠償的700萬日元來玩彈珠,一年之內便全部輸光。她說,“想到我的兩個上初中的孩子,就感到自己不該如此,但我又實在控制不住自己"。
這種沉迷於打彈珠者,在日本稱為“彈珠依賴病症"(pachinkodependency syndrome)患者,而這種病態在日本有蔓延趨勢。
此外,日本這項最流行的遊戲項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逃稅者及洗黑錢的避風港。而這,又成為了司法部門關注的焦點。
一些大企業家認為,彈珠正在以犧牲其它娛樂業為代價;其重要性在日本的經濟中已超乎其比例。
無論如何,對於彈珠業批評的升溫,使得日本公眾更關注到了此行業,對其危害性也更加警覺。
彈珠業也正在自我檢討和規範,但這並非總是有效的。日本地方彈珠協會的主席指出,除非我們能夠真正自律,否則公眾是不會允許我繼續存在的。
目前,彈珠業已制定並實施了更為嚴厲的規則,防止兒童再因其家長打彈珠而受到任何損害。同時,也加強了行業間與警察部門的溝通。
彈珠業的前途如何?眼下日本的彈珠業正處在十字路口。無疑,它將進一步數字化,成為網絡遊戲,不再受有關規定的約束;或者,它將成為一種更加明顯的賭博遊戲,而政府也不會再無視其賭博性質。關鍵在於即將出台的新規定。這將有助於減少諸如有組織犯罪、病態玩客及其經濟問題等。
固然,打彈珠恐怕永遠也敵不上唱卡拉OK那樣流行。同樣,彈珠業也不可能成為日本的象徵,如櫻花,富士山等。然而,彈珠業在日本卻經受住了各種批評,是一種持久的娛樂,永恆的時尚,並將繼續成為日本最流行的娛樂產業。